查看原文
其他

维基词条“古俄罗斯历史”系杜撰,百科词条真的权威吗?|九派时评

马骁 九派评论 2024-06-28




文/九派新闻评论员  马骁


在网络信息浩瀚庞杂的当下,维基百科也好,百度百科也好,已经被当成数字化时代的“辞海”,甚至很多专业性文章都以它们为权威引用来源,而这个案例好好提了个醒:它们真的权威吗?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位笔名“折毛”的网友,10年来在中文维基百科撰写百万雄文,杜撰出气势恢宏的“古俄罗斯历史”,被不少相关从业者奉为“古俄罗斯历史研究权威”。诸多历史研究者曾在维基百科向折毛赠送星章,以肯定她在该领域的贡献。


造假被揭穿后,折毛在道歉信中表明自己是待业在家的高中毕业生,所撰词条系其编造的“奇幻文学”。就是这样一位未受过学术训练、且不懂俄罗斯语的中国人,依靠文学才能华丽变身词条创作大咖。
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以百科为例,全民参与制门槛较低,即任何网友均可免费参与词条创作。审核上,平台审着重于内容的规范性及权威性,即内容、表述上充分参照权威来源。可以看出,百科词条创作仍是专业生产机制的延伸,参照、摘取专业机构(如权威媒体、出版社)所生产的内容,且这种引用是单向的。例如,在新闻领域,引用受访者的表述须源自权威媒体;在出版领域,未通过权威出版物核实而直接引用网络资料,更是大忌。


可见,相较于专业共同体的专业机构,百科词条的权威性是大打折扣的。


再看,靠想象力写就的古俄罗斯历史,何以叱咤百科词条十年?


作者折毛杜撰历史,却并非简单的凭空臆造。恢弘的历史故事必有众多出场人物,折毛在描绘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战争中,创造了上百个人名,有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,有的则是虚构,她还为每个人创作了词条。史实与虚构相结合,细致描写了俄罗斯各地驻军与鞑靼叛军相互厮杀、内斗、叛乱、围歼后,最终,战争以首领被斩落头颅、叛军落败而告终。


九万字的战争故事引用了100多条参考文献,其“规范性”堪比学术论文,此外,作者还绘制了一幅战场形势图。不止于此,“卡申银矿里有一万名自由民,和三万名奴隶在工作”、“莫斯科-喀山战役中20000名长柄枪手、12000名弓弩手,5000名博雅尔重装骑兵和18门青铜大炮”,甚至“含银量92.7%的货币梁赞卡娅”,数据详细、描写细致,实在叫人难辨真假。
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十年,百万字,如此体量的词条在权威百科上传播十年,负责核查的审核员未发现端倪。作者折毛创造了上百人名、数百词条,所有的信息环环相扣互相佐证,形成了闭环。而这样的“创作”被维基百科审核过关且作为正式的词条,而这个典型案例暴露了百科词条的创作机制其实仍然只是一种“网友创造内容”的高级版。面对种类繁多且随时可修改的词条,尽管平台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、提高内容门槛,内容品质仍难以把控。


虚构的“古俄罗斯历史”上线十年后,小说作者伊凡在写作一本设定为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小说时,通过百科查询资料,发觉词条中的“卡申银矿”在其它网站查询不到,便托俄罗斯朋友查找,也一无所获。伊凡顺着词条对比、求证,最终揭穿这个精心编造的恢宏故事。事情暴露后,2022年6月中旬,“古俄罗斯历史”编造者折毛被维基百科永久封禁,她编写的词条也被删除殆尽。


幸好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有论文引用了折毛的词条。上文提到,百科词条与权威机构间的引用是单向的,根据规定,学术论文作为专门、系统性的学问,不可直接引用百科词条。


随着网络词条的不断规范,内容品质也不断提升,加之网络查找资料便捷,查询百科词条渐成风气。可人们仍要意识到,引用百科词条存在的风险。在网络信息浩瀚庞杂的当下,维基百科也好,百度百科也好,已经被当成数字化时代的“辞海”,甚至很多专业性文章都以它们为权威引用来源,而这个案例好好提了个醒:它们真的权威吗?




更多时评 / 关注我们


往期推荐01   浮华的流量效应过后,能留下的永远是那些独立思考的人|九派时评
02
   专科生穿学士服被议论,规范之下可以有宽容吗?|九派时评
03
   网传一亿学生信息遭公开售卖,信息安全才能带来安全感|九派时评


九 派 新 闻

出品编辑  清来


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

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